"师友"、"谈"、"乐"三个关键词,可以概括故事的象征意义。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舐痔)。也不象孔子那样成为不同作者笔下的玩偶,有一种人格的力量。

庄子是有梦的人,《庄子》的作者更不乏说梦的高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列御寇》)其政治态度很鲜明,就是拒绝政治权力: 庄子钓于濮水。这启发我们,众多的作者集合在"庄子"的名义下发表各种不同甚至有些互相冲突的见解,其共同的思想取向,可能就体现为庄子的人格。"与第14章"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
想想颜回对孔子说的不愿仕的理由,读读髑髅如何对庄子谈生与死的体验,再听听庄子与惠子在濠上的"鱼乐之辩",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庄子》所描绘的生活方式,也不是普通人而是哲人的生活方式。都需要爱、被尊重、能互相交流。……有是身,故有声色臭味之欲。
因此,中国正义论不同于西方正义论,根本是对正义原则的理解不同。在帝国时代的儒学中,尽管上述性→情观念成为主流,但情→性观念并未绝迹。[19] 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里的喜怒哀乐显然是说情感。
(同上) 情者,妄也,邪也。……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

(《乾彖传》)这里的乾道指天道。恰恰相反,儒家的正当性原则主张一体之仁、推扩、推己及人,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等。[37]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第139页。(同上) 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
这里给出了这样一个观念序列:天→命→性→情→道。朱熹的解释似乎略有不同,实则一致:情,诚实也。[⑧]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版,第76页。[④] 剔除汉儒附加上去的阴阳观念(情属阴、性属阳),情即指人的情欲。
孔子学派以敦勉孝悌和一切仁厚肫挚之情为其最大特色[42]。其中,最核心的是仁爱情感:樊迟问仁。

[⑩]《论语》:《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王者自敬其德,则民岂敢不敬之?人皆敬之,谁敢距违者?圣人行而天下皆悦,动而天下皆应,用此道也。
(《尚书正义·禹贡》) 这里的敬、尤其是天下皆悦就是情感。这表明《中庸》的观念是由前形而上学的观念向形而上学观念的一种过渡形态。[11] 更值得注意的是,《论语》记载孔子仅有的一次直接用到情字,具有重大意义: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53] 黄玉顺:《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第150页。Confucian Idea of Emotion Huang Yushun (Advanced Institute For Confucianism Stud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Abstract: From the beginning, Chinese character qing (情) had two basic meanings, they were feelings (emotion) and affair (truth).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deas and Confucianism, when qing integrally means both indivisible emotion and affair and has no difference with xing (性) (nature), it is the qing as the source, which was the idea of primary Confucianism and is the idea that is reviving in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when qing respectively means separated emotion and affair and is put in the structure of nature → emotion, it is the emotion as the post-metaphysical ones, which is the idea of Confucian metaphysics in the age of empires. Anyhow, at the gradation of the source, Confucian idea of emotion is not a concept of ethics, but an idea of Being. Key Words: Confucianism; Feelings; Affair; Emotion; Truth ------------- [①] 本文本源指比任何存在者(形而上者、形而下者)更先在的存在。[57]《论语·阳货》:予(宰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58] 黄玉顺:《中国正义论纲要》,《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而且,这两层涵义经常是浑然不分的,乃是本源意义上的情观念。进入帝国时代,性情关系问题成为儒学的一个主要话题。
[54] 黄玉顺:《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生活儒学问答》,见《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性发为情,可善可恶,在于是否中节。
[54] 这是先于存在者的、与生活浑然共在的事情。(均见《春秋繁露·深察名号》[18])这同样是某种性→情架构。
而性→情则是秦汉以后帝国时代的儒学的情感观念,而人们误以为这是儒家情感观念的正宗。[58] 社会共同体的一套规范及其制度,儒家谓之礼,包含三层:礼义→礼制→礼仪。(同上) 在己与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情之谓理。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当时性更常见的用法是与生同义的。例如董仲舒说:天两,有阴、阳之施。
蒙培元这样理解冯友兰的哲学:情感与理性各有其地位与作用,并不构成矛盾。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典型的性→情架构。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一)明清之际儒学的情感转向 解构性→情观念,其前提是解构先验论的性观念。
这种用法在古代是极为常见的,兹不赘述。(《孟子字义疏证·性》) 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14] 因此,道始于情是说:人道不仅始于人情,而且始于事情的实情。就情的原初涵义而论,也可以说:情感即生活,生活即情感。
孔子所讲的爱人之爱即是这种情感。性也者,岂一受成侀(形),不受损益也哉。
(同上)[20] 李翱对情的定性不无矛盾:时而认为性善、情有善有不善。有是身,而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伦具,故有喜怒哀乐之情。
(《原性》[24])值得一提的还有作为宋代儒学一派的蜀学。此性作为大本,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具有形而上者本体的地位。 |